看影片名字自然会联想( xiǎng)到这是从美国电影《最长( zhǎng)的一天》引申而来。虽然都( dōu)是二战中的大事件,所不( bù)同的是,诺曼底的一天叙( xù)述的是胜利的延续,而这( zhè)部影片则是描述了失败( bài)的疯狂。
日本拍摄的同名( míng)电影有两部。一部是1967年版( bǎn)的,一部是2015年版的。两部电( diàn)影的情节几乎一样,甚至( zhì)有些对话也一字不差。2015年( nián)版的导演原田真人一定( dìng)是看过并仔细研究过1967年( nián)版的导演冈本喜八的原( yuán)作,才有了现在我看到的( de)这部抄袭大作。并且获得( dé)了比原作更高的评分。相( xiāng)比之下,1967年版的偏重纪实( shí)性,2015年版的则着重于事件( jiàn)里的戏剧冲突,可劲的煽( shān)情,更耐看一些。
影片详细( xì)展示了二战时期的日本( běn)在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 zhà)到宣布投降的那几天里( lǐ)高层的一系列做为。当时( shí)美英中三国发布了《波茨( cí)坦宣言》之后,日本方面还( hái)抱有侥幸心理,等待苏联( lián)的态度。没成想广岛挨炸( zhà)之后,紧接着就是苏联出( chū)兵,日本受此双重打击,一( yī)下子乱了方寸。(现在二战( zhàn)史学领域还纠结在是原( yuán)子弹还是苏联出兵导致( zhì)日本的投降。实际上,这两( liǎng)个行动对于日本政府的( de)打击都是致命的。)当时的( de)日本陆军大臣是阿南惟( wéi)几。也是这部电影的男主( zhǔ)角。他是一个典型的日本( běn)军人。脑子里装满了武士( shì)道情结。当天皇表示希望( wàng)终战的“圣断”下达后,是忠( zhōng)君还是主战?把阿南推上( shàng)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影片( piàn)大部分的剧情都是围绕( rào)着阿南的思考展现的。他( tā)最后思考的结果就是切( qiè)腹。让我们局外人仔细想( xiǎng)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说( shuō)到阿南,熟悉抗日战争史( shǐ)的朋友都知道,他曾经担( dān)任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 sī)令,在长沙会战中,是薛岳( yuè)的手下败将。以长沙会战( zhàn)为标志,日军的败像已现( xiàn)。之后,这个败军之将反而( ér)不断的得到提升,或许是( shì)因为他的经验和思维都( dōu)用在了官场上。在决定日( rì)本命运的最后时刻,从军( jūn)人的荣誉和职责看,他是( shì)决定死战到底的。然而决( jué)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仅仅( jǐn)依靠军人的勇气,还要看( kàn)国力、民心等诸多因素。所( suǒ)以阿南最初的思考实质( zhì)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zhī),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个。天( tiān)皇的“圣断”堵住了他打算( suàn)死战到底这条路,按理说( shuō)也是对阿南的解脱。可是( shì)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新的( de)问题。如何维护天皇的权( quán)威,如何保证部队的稳定( dìng)?部下会怎样看待自己?如( rú)何面对疯狂的国人?最重( zhòng)要的是:如何维护自己勇( yǒng)武的军人形象?他最后的( de)切腹也是为了自己。影片( piàn)中描绘他的最后时刻,从( cóng)容镇定,甚至有些许悲壮( zhuàng)。
日本的这个结局有很深( shēn)的原因。中山先生早就说( shuō)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 shùn)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时( shí)代早已不是几千年前罗( luó)马帝国任意扩张的时候( hòu)了,同样也不是几百年前( qián)殖民主义肆意横行的年( nián)代了。无论是裕仁的狂妄( wàng),田中奏折的无耻。逆潮流( liú)而动的任何做法都是注( zhù)定要失败的,这或许也是( shì)日本军人的悲哀。
平心而( ér)论,日军的战斗力是很强( qiáng)的。在武器装备上,自然不( bù)能和美军相比,但也比中( zhōng)国军队强很多。兵员的素( sù)质很高,一是头脑中被灌( guàn)输的是为天皇战斗无限( xiàn)光荣,二是单兵训练很到( dào)位,每月训练消耗的子弹( dàn)不得少于100发。而中国那些( xiē)被抓壮丁的农民,上了战( zhàn)场还不会放枪呢。日军在( zài)指挥层面上有一批优秀( xiù)的指挥官,熟悉现代战争( zhēng),但战术手段的运用上却( què)比较单一。战斗双方一接( jiē)触,首先想到的是偷袭,在( zài)珍珠港、杭州湾、缅甸的同( tóng)古都屡屡得手。在坚固阵( zhèn)地防御上也是十分老到( dào)而顽强。然而随着战争的( de)持久,日军消耗越来越大( dà),资源枯竭,很难得到补充( chōng)。而中国军队的实力有增( zēng)无减。作战经验也逐渐增( zēng)强。到了后期,中国军队和( hé)日军战斗力的对比已经( jīng)接近1:1了。加上太平洋上美( měi)军自中途岛战役之后,占( zhàn)据了海上作战主动权,运( yùn)用“蛙跳战术”不断蚕食日( rì)军的岛屿。明眼人一看就( jiù)知道,日本离死不远了。
在( zài)作战与终战的辩论中,无( wú)论哪一派,都坚持这个条( tiáo)件:要保留国体。既保留天( tiān)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日( rì)本人心中,天皇代表了他( tā)们的希望。天皇在,他们就( jiù)能够从战败中走出,重振( zhèn)往日的雄风,重走田中奏( zòu)折的道路。所以日本的投( tóu)降并非是以前我们所理( lǐ)解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 tiáo)件的投降。最终麦克阿瑟( sè)也是这样做的。其实这并( bìng)非是老麦的个人意愿,而( ér)是西方世界普遍的短视( shì)看法。为了抗衡苏联,为了( le)东西方的战略平衡。却埋( mái)下了令世界不安的定时( shí)炸弹。
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shuō):很早以前,日本人就注意( yì)向中国人学习。派来使者( zhě)到中国学习兵法,看到《孙( sūn)子兵法》上说:“将者,智、信、仁( rén)、勇、严也。”很高兴,马上带着( zhe)这五个字漂洋过海回国( guó)。没想到海上风浪一起,不( bù)留神掉到海里一个字,所( suǒ)以只带回去四个字。丢失( shī)的这个字就是“仁”。正如影( yǐng)片中所刻意宣传的,日本( běn)军人为天皇英勇捐躯,日( rì)本百姓争先恐后为战争( zhēng)出力,神风特工队与敌人( rén)同归于尽,一旦战败毫不( bù)犹豫切腹自杀。阿南的妻( qī)子向阿南滔滔不绝的夸( kuā)赞儿子在中国常德城下( xià)的英勇。然而却没有人去( qù)静下来想一想:你们发动( dòng)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吗( ma)?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 quán)盘西化,学到了西方不少( shǎo)东西。影片中铃木首相早( zǎo)餐煮鸡蛋,要放在精致的( de)金属蛋托上,用调羹敲破( pò)蛋壳,再以优雅的姿势慢( màn)慢品尝。内阁会议室的墙( qiáng)上,悬挂的是欧洲巴洛克( kè)时期的油画。内阁成员里( lǐ),也有几个留着欧洲老头( tóu)的八字胡。学的很好,很精( jīng)致很准确。学到了西方的( de)风俗习惯、民主制度和举( jǔ)止做派。不过这种学习如( rú)同丢掉了那个“仁”字一样( yàng),他们没有学到当代西方( fāng)思想的精髓:自由、平等和( hé)公正。见了天皇依然是前( qián)恭后倨,军队少壮派们依( yī)然是动不动就发动兵变( biàn),甚至无视基督教文化中( zhōng)不许自杀的告诫。那么,这( zhè)样的学习还有用吗?
有人( rén)说:人的模样四十岁之前( qián)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之后( hòu)是自己修的。影片中那些( xiē)执政的人们,一个个目光( guāng)无神,嘴往下撇。其实不光( guāng)是因为对于日本即将失( shī)败的恐惧,也是日本的民( mín)族通性。看看现在的日本( běn)人,多数也是这样的面相( xiāng)。可见在他们的生活中,充( chōng)满着不安和焦虑。这种不( bù)安和焦虑往往会伴随他( tā)们的一生。也许他们是在( zài)思考,而这种思考似乎永( yǒng)远是悲观的没有结论的( de)。日本人有许多好的品格( gé),他们勤勉,他们细致,他们( men)追求完美,独独没有快乐( lè)。而幸福和快乐,难道不正( zhèng)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吗?
影( yǐng)片中,在天皇决意终战后( hòu),单独找来阿南,语重心长( zhǎng)的对他说:“我知道陆军饱( bǎo)受煎熬,要忍耐!”这后三个( gè)字是影片编导着意提醒( xǐng)观众们的,也应该是战后( hòu)日本的治国方略吧?这两( liǎng)天,他们正琢磨着把“出云( yún)”号改造成真正的航空母( mǔ)舰。或许是他们认为,六十( shí)多年的忍耐已经快到尽( jǐn)头了,是时候了。
本人评分( fēn):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