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上的噪音,我去看( kàn)了电影《东极岛》。
简单说结( jié)论:它非但不差,而且完全( quán)不存在夸张的神剧剧情( qíng),属于货真价实的诚意之( zhī)作。在电影市场较为正常( cháng)的阶段,这部水下拍摄里( lǐ)程碑式的国产工业巨制( zhì),应当是一个票房区间 25 亿( yì)到 30 亿的电影。
首先,认为影( yǐng)片的负面舆情都来自于( yú)“日本外务省”,其论调大可( kě)不必。每一个购票入场的( de)观众都有权利不喜欢一( yī)部电影,拒绝批评的电影( yǐng)一定不是好电影。
其次,很( hěn)多在意风评的观众没有( yǒu)意识到,一部作品的舆论( lùn)和口碑是两件事。作品舆( yú)论不好,未必是作品的问( wèn)题,可能是批评者只接受( shòu)样板戏。永远需要关注批( pī)评的理由、推论的过程,以( yǐ)及批评者对于“好”的定义( yì)。
一个比较集中的观点,是( shì)把《东极岛》与背景相同的( de)《里斯本丸沉没》做对比,意( yì)在批评前者不如后者遵( zūn)照历史。
在我看来,这两部( bù)都是好作品,不同点在于( yú)前者是剧情片,后者是纪( jì)录片。剧情片和纪录片本( běn)身就存在手段方法的不( bù)同,其关系应当是互为补( bǔ)充,而不是用于相互指摘( zhāi)。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两部( bù)电影的官方简介:
《里斯本( běn)丸沉没》:“这是一部东方的( de)‘敦刻尔克’,是一部关于纪( jì)念中国渔民伟大壮举的( de)纪录片电影。电影人方励( lì)和摄制组通过详尽的历( lì)史调查,极尽所能地寻访( fǎng)英、美、日、中核心当事人及( jí)后代,试图无限接近中国( guó)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底 30 米( mǐ)处的二战‘死亡之船’——‘里斯( sī)本丸’的沉船真相。”《东极岛( dǎo)》:“二战期间,中国舟山附近( jìn)海域,一艘载满英军战俘( fú)的日本货轮被击沉,上千( qiān)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 suǒ)于船舱内。绝境之时,东极( jí)岛上的一群渔民毅然前( qián)来。他们凭借骨子里的善( shàn)良、野性与血性,在惊涛骇( hài)浪中,为落难的战俘打开( kāi)一条生路。取材自中国渔( yú)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 shí)事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 liǎng)部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 shì)《里斯本丸沉没》的主角是( shì)英军战俘,而《东极岛》的主( zhǔ)角是中国渔民。


在《里斯本( běn)丸沉没》这里,关于中国渔( yú)民的段落一概简略,整部( bù)影片也是以英文对白为( wèi)主,适合西方观众观看。而( ér)《东极岛》的用意,正是把纪( jì)录片里一笔带过的救人( rén)者摆在了中心位置,当然( rán),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影片( piàn)缺乏国际视角,无法令外( wài)国观众共情。
关于《东极岛( dǎo)》是否遵照了历史,评判标( biāo)准应当是抓大放小。
只要( yào)《东极岛》在以下四点符合( hé)史实框架,就应当认为属( shǔ)于合理改编:其一,是里斯( sī)本丸沉没,其二,是英军破( pò)仓自救,其三,是日军射杀( shā)战俘,其四,是渔民出海救( jiù)人。
以此四点来看,《东极岛( dǎo)》完全遵照了史实,且对《里( lǐ)斯本丸沉没》中的细节亦( yì)有呼应,如不同船舱内的( de)英军用手指敲摩斯密码( mǎ),如绝境中传出的阵阵民( mín)谣,如战俘们在指挥官的( de)带领下展现了极高的军( jūn)事素养。
也难怪《里斯本丸( wán)沉没》的导演方励在观看( kàn)首映后,会对《东极岛》的内( nèi)容呈现赞叹有加。
回头再( zài)来看网上一类对《东极岛( dǎo)》的批评,就根本站不住脚( jiǎo)了,原因很简单,剧情片不( bù)是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叙( xù)事原则去要求剧情片,本( běn)身就驴唇不对马嘴。
至于( yú)以真实历史来要求剧情( qíng)片,就更属无稽之谈了,以( yǐ)部分网友审视《东极岛》的( de)苛刻标准,那么好莱坞 9 成( chéng)以上,雷德利 · 斯科特 10 成的( de)历史题材,恐怕都逃脱不( bù)了差评。在评价中外电影( yǐng)创作时,水要一碗端平,不( bù)能刻意双标。


在我看来,对( duì)一部分人来说,《里斯本丸( wán)沉没》只是一个批《东极岛( dǎo)》时趁手的工具。
那些口口( kǒu)声声说“看《东极岛》不如再( zài)多看两遍《里斯本丸沉没( méi)》”的人,有多少真的去看了( le)《里斯本丸沉没》呢?要知道( dào),《里斯本丸沉没》的票房只( zhǐ)有 4700 多万,如果真的有这么( me)多人购票入场,它的票房( fáng)至少是 4.7 亿才对,而不是只( zhǐ)能在去年收获一个赔钱( qián)赚吆喝的结果。
而先前忽( hū)视《里斯本丸沉没》、如今吐( tǔ)槽《东极岛》的戾气,很可能( néng)来自同一批人。真正的影( yǐng)迷,应当将其视为噪音,并( bìng)尽可能地帮周围人排除( chú)干扰。
在纪录片的范畴,《里( lǐ)斯本丸沉没》是一部绝对( duì)意义上的佳作。而它最大( dà)的亮点,其实还不是叙事( shì)逻辑与表现手法,而是思( sī)想基调中流露的“普世价( jià)值”。
作为一部中国电影,《里( lǐ)斯本丸沉没》始终将故事( shì)放置在一个更大的国际( jì)视野中讲述,创作者一以( yǐ)贯之的客观冷静,有效地( dì)杜绝了极端狂热。片中所( suǒ)有令人感动的段落,都不( bù)是廉价煽情的结果,而是( shì)情绪的自然流露。
但它的( de)问题也恰恰在此,电影过( guò)于注重国际视野,反而造( zào)成了它对于与中国相关( guān)的部分的叙述不足。
为了( le)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举一( yī)两个点来略作展开。
在纪( jì)录片的后段,救援者与三( sān)名被村民藏匿的英军战( zhàn)俘的合影上,出现了一个( gè)关键人物,即身着戎装的( de)舟山保安团少校团副缪( móu)凯运。而在将英军从沦陷( xiàn)区一路转运到国统区的( de)细节中,又出现了由第三( sān)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签( qiān)发的军用证明书。

经常拍( pāi)纪录片的朋友此刻想必( bì)应当知晓了,这里都是值( zhí)得大书特书的戏点。
比如( rú)缪凯运部,平日里是怎样( yàng)坚持敌后抗战的,他们的( de)表面身份是什么,这件事( shì)过后又是怎样同敌人继( jì)续周旋的?
再比如仅凭一( yī)张通关文牒,是不足以交( jiāo)代中方一行经历了怎样( yàng)的危险,最终将三名战俘( fú)送抵重庆的,沿途的第三( sān)战区、第五战区、第六战区( qū)又各自提供了何等的庇( bì)护,付出了何等的代价或( huò)牺牲?

以上重要情节,原本( běn)都是《里斯本丸沉没》需要( yào)解决的,而以纪录片那种( zhǒng)浮光掠影的着墨,对当代( dài)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而( ér)言,基本上形同天书。
结合( hé)历史常识,这场救援行动( dòng)的背后,实际上活跃着国( guó)民党游击队的身影。
在参( cān)与救援的渔民名单中,领( lǐng)导舟山基层组织的缪凯( kǎi)运就赫然在列。渔民们本( běn)性纯良,通晓大义,但在事( shì)前,总要先有一个掌握信( xìn)息的人告诉他们,我们的( de)国际友人在海上落难了( le),需要救援;在事后,也总要( yào)有行动队负责接洽、转运( yùn)及善后。

换句话说,救援行( xíng)动并非一腔热血可以促( cù)成,而是需要周密的组织( zhī)计划。
遗憾的是,《里斯本丸( wán)沉没》对以上情节没有呈( chéng)现,《东极岛》对此亦未呈现( xiàn)。
纪录片没有呈现的原因( yīn),是创作者志不在此;而剧( jù)情片对此没有呈现,恐怕( pà)是充分考虑了“场外因素( sù)”。毕竟相关的历史细节,纪( jì)录片不去翔实表达,率先( xiān)定调,剧情片一旦这么做( zuò)了,反而会被不明就里的( de)观众直接扣帽子。
当然,无( wú)论剧情片的创作者如何( hé)改编,该来的帽子一顶都( dōu)不会少,即便这些帽子纯( chún)属泼污水,且完全不属于( yú)电影评论的范畴。
最后谈( tán)谈《东极岛》的优点,在我看( kàn)来,其实也不是表面上的( de)水下拍摄,以及艺术风格( gé)的美感,而是它对于西方( fāng)中心主义的破除。

在谈西( xī)方中心主义之前,我先给( gěi)大家举一个友人案例,朋( péng)友是一位旅居德国的学( xué)者,前阵子看到她一则这( zhè)样的自述。
“自认为一直算( suàn)是对民族主义保持警惕( tì)。但不止一次遇到过:对方( fāng)好心提问东亚三国为什( shén)么不能像欧盟一样形成( chéng)联盟,为什么时不时地提( tí)这个提那个。你开始讲历( lì)史,讲南京讲 731,甚至有时你( nǐ)会讲到自己的家族,讲到( dào)朋友、亲戚家族的经历,讲( jiǎng)自己课上大学政治专业( yè)的学生,都只知珍珠港、瓜( guā)岛、中途岛,不知中国战场( chǎng)。在你回答完所有细致提( tí)问,做了一切举证之后,对( duì)方悠悠地无辜地来一句( jù)‘天啊为什么你们这么执( zhí)着于仇恨’,那时你真的会( huì)想骂人。”
为什么外国人普( pǔ)遍对于东亚的历史低认( rèn)知呢?其实有下列三大因( yīn)素。
第一,是中国自身的原( yuán)因。
抗战胜利后,中国很快( kuài)陷入内战,没有及时将日( rì)本的战争罪行公之于世( shì)。而在内战结束后,海峡两( liǎng)岸又都需要日本这个重( zhòng)要的政治和贸易伙伴,因( yīn)此无法彻底对其战争罪( zuì)行进行清算。
第二,是冷战( zhàn)的长期影响。
在几十年的( de)冷战中,日本变成了西方( fāng)世界的同盟,因此西方有( yǒu)意地忽略了它在二战中( zhōng)的罪行。再加上日本在战( zhàn)后通过发展经济、科技和( hé)文化,国际面貌焕然一新( xīn),因此缺乏历史认知的年( nián)轻人,根本无法想象日本( běn)军国主义过往的残暴。
第( dì)三,是西方中心主义在起( qǐ)作用。
如果说外国年轻人( rén)对日本的好感,可归结为( wèi)他们不了解历史,那么老( lǎo)一代西方人对日本的好( hǎo)感,则是他们压根就不关( guān)心中日之间的历史。那部( bù)分秉持着西方中心主义( yì)的外国人,不仅对此毫不( bù)关心,甚至会傲慢地认为( wèi),与己无关的历史一概不( bù)重要。而这样一种态度,当( dāng)然是轻佻、无知和偏狭的( de)集大成。
对于西方中心主( zhǔ)义,朋友有一句提纲挈领( lǐng)的论述,即由西方来决定( dìng)什么是值得讲述和纪念( niàn)的。
而在西方中心主义盛( shèng)行的前提下,《里斯本丸沉( chén)没》所采取的英军战俘视( shì)角,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 zhǒng)“为他人作嫁衣”的效果。


原( yuán)因在于,本身中国就是被( bèi)忽视的那个部分,我们的( de)故事其实更值得被讲述( shù),毕竟我们的故事几乎没( méi)有被讲过。
但即便如此,我( wǒ)们还在替英国人讲故事( shì),还在用我们有限的文化( huà)资源去替传统二战叙事( shì)中已然浓墨重彩的英国( guó)人讲故事,虽然这个故事( shì)讲得很好,而且是中国救( jiù)洋人的主题,但是我很难( nán)想象会有更多的英国导( dǎo)演,转过头来为救他们的( de)中国渔民拍一个电影。
仅( jǐn)把视角放到中国渔民这( zhè)一点,就让我觉得《东极岛( dǎo)》的文化价值要胜过《里斯( sī)本丸沉没》。
搬运一位影评( píng)博主的中肯之论:“当《奥本( běn)海默》讨论科技伦理、《血战( zhàn)钢锯岭》歌颂信仰时,《东极( jí)岛》用‘救人即抗日’的东方( fāng)哲学,为全球反战叙事提( tí)供了新视角。”
《东极岛》的题( tí)眼,是《鬼子来了》里被压抑( yì)到麻木的国人重新找回( huí)主体性,从一忍再忍到鱼( yú)死网破,渔民们逐渐觉醒( xǐng)的大义,才是影片的真正( zhèng)表达,而这是承袭西方中( zhōng)心主义的部分影迷尚未( wèi)习惯的主题叙事。
进一步( bù)说,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 dào),《东极岛》的内核和《里斯本( běn)丸沉没》的内核是不一样( yàng)的,而且这两部作品本来( lái)就没必要一样。只是从我( wǒ)自己的观察角度来说,《里( lǐ)斯本丸沉没》只是传统二( èr)战叙事的锦上添花,而《东( dōng)极岛》才是二战东方战场( chǎng)的雪中送炭。
No.6497 原创首发文( wén)章|作者 臧否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 tóu)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 quān)】